一建筑材料分类docPP电子 PP电子平台
来源:小编 | 发布时间: 2024-03-30 | 次浏览
PP电子 PP电子平台绪论 一.建筑材料的分类 用于土建工程的材料总称为建筑材料或土木工程材料。 1.按化学成分分类: 1.1 无机材料:金属材料: 黑色金属材料——钢、铁 有色金属材料——铝、铜、 合金 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大理石、花岗石 陶瓷和玻璃——砖、瓦、卫生陶瓷、 玻璃 无机胶凝材料——石灰、石膏、水玻璃 砂浆、混凝土——水泥、砂浆、混凝土 1.2 有机材料: 木材、沥青、塑料、涂料、油漆 1.3 复合材料:金属与非金属复合—— 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 有机与无机复合—— 玻璃钢、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 2. 按用途分类 结构材料:砖、石材、砌块、钢材、混凝土 防水材料:沥青、塑料、橡胶、金属、 聚乙烯胶泥 饰面材料:墙面砖、石材、彩钢板、 彩色混凝土 吸音材料:多孔石膏板、塑料吸音板、 膨胀珍珠岩 绝热材料: 塑料、橡胶、泡沫混凝土 卫生工程材料:金属管道、塑料、陶瓷 二.建筑材料的发展: 随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原始时代——天然材料:木材、岩石、竹、粘土 石器、铁器时代—— 金字塔(2000-3000 BC):石材、石灰、石膏 万里长城 (200 BC):条石、大砖、石灰砂浆 布达拉宫 :石材、石灰砂浆 罗马园剧场 (70-80 AC):石材、石灰砂浆 18世纪中叶——钢材、水泥 (J.Aspdin,1824) 19世纪——钢筋混凝土(1890-1892); 中国,1898 20世纪——预应力混凝土、高分子材料 21世纪——轻质、高强、节能、高性能绿色建材 三. 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建筑材料是发展建筑业的物质基础 材料费用一般占建筑工程总造价的50-70%; “十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总规模为22~24万亿元。固定资产的60%~70%将用于建筑设施建设或工程安装,从而转化为建筑业的产值,而建筑业产值中的30%~40%又要转化为对建材业的需求,尤其是对水泥产品的需求。2002年,我国共生产水泥约70000万吨,比2001年大幅增长了12. 7%,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超过亚洲产量的50%强。我国水泥行业,为我国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水泥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与我国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8%,GDP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建筑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意义重大 2.必须恰当选择和合理使用原材料 材料质量的优劣,配制是否合理,选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3.发展绿色建材 四.建筑材料课程的作用、任务和学习方法 1.作用 1.1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 1.2 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2.任务 2.1 了解材料在建筑物上所起的作用和要求 2.2 了解常用材料的生产、成分和构造 2.3 掌握常用材料的技术性质, 以及影响材料性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4 掌握常用材料的标准,熟悉其分类、分等和规格 2.5 熟悉常用材料的测试仪器,掌握测试方法和技术。 2.6 掌握常用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方法。 2.7 掌握工地配置材料的配置原理及方法,了解这些材 料的施工注意事项 3.学习方法 3.1 重点掌握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常用材料——水泥、砼、石灰、石膏、玻璃、钢材、木材、沥青、高分子材料 主要的——水泥、砼、钢材 每种材料:原料——生产工艺——组成成分——构造——性质——应用——检验——储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性质和应用, 质检的基本原理(引起材性变化的内因和外因) 3.2 学习材料的技术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GB-国家标准 GBJ-建筑工程国家标准 JGJ-建设部行业标准 JC-国家建材局行业标准 YB-冶金部行业标准 JTJ-交通部行业标准 SD-水电行业标准 ZB-国家级专业标准 例: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 标准名称——部门代号——编号——批准年份 ASA- 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 美国标准 ASTM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 BS- British Standard 英国标准 DIN –Deutsch Industrie Normen 德国标准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协会 3.2 重视学好试验 学习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合格性判断和验收 对实验数据、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判别 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参考书 范文昭 主编. 建筑材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湖南大学等编.土木工程材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张德思 主编. 土木工程材料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 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材料的组成1.1 化学组成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的化学组成以各种氧化物含量来表示。 金属材料以元素含量来表示。 化学组成决定着材料的化学性质,影响其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1.2 矿物组成 材料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以特定的矿物形式存在并决定着材料的许多重要性质。 矿物组成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化合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1.3 相组成 材料中结构相近性质相同的均匀部分。 2. 材料的结构与构造2.1 宏观结构(构造)材料的宏观结构是指用肉眼和放大镜能够分辨的粗大组织。其尺寸约为毫米级大小,以及更大尺寸的构造情况。宏观构造,按孔隙尺寸可以分为: (1)致密结构,基本上是无孔隙存在的材料。例如钢铁、有色金属、致密天然石材、玻璃、玻璃钢、塑料等。 (2)多孔结构,是指具有粗大孔隙的结构。如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泡沫塑料及人造轻质材料等。(3)微孔结构,是指微细的孔隙结构。如石膏制品、粘土砖瓦等。(4)纤维结构,是指木材纤维、玻璃纤维、矿物棉纤维所具有的结构。 (5)层状结构,采用粘结或其他方法将材料迭合成层状的结构。如胶合板、迭合人造板、蜂窝夹芯板、以及某些具有层状填充料的塑料制品等。(6)散粒结构,是指松散颗粒状结构。比如混凝土骨料、用作绝热材料的粉状和和粒状的添充料。 2.2 微观结构微观结构是指材料在原子、分子层次的结构。材料的微观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结构的特征是其内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特定的规则在空间周期性排列。非晶体也称玻璃体或无定形体,如无机玻璃。玻璃体是化学不稳定结构,容易与其它物体起化学作用。 2.3 亚微观结构 亚微观结构也称作细观结构,是介于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之间的结构形式。如金属材料晶粒的粗细及其金相组织,木材的木纤维,混凝土中的孔隙及界面等。 从宏观、亚微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上来研究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才能深入其本质,对改进与提高材料性能以及创制新型材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材料的状态参数和结构特征 1 . 材料的体积体积是材料占有的空间尺寸。由于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状态,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体积。 1.1 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干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即材料内部没有孔隙时的体积,或不包括内部孔隙的材料体积。一般以V表示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 1.2 材料的表观体积: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即整体材料的外观体积(含内部孔隙和水分)。一般以V0 表示材料的表观体积。 1.3 材料的堆积体积: 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集状态下的总体外观体积。根据其堆积状态不同,同一材料表现的体积大小可能不同,松散堆积下的体积较大,密实堆积状态下的体积较小。材料的堆集体积一般以 来表示。2. 材料的密度材料的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ρ—密度, g/cm3 或 kg/m3 m—材料的质量,g 或 kg V—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cm3 或 m3 测试时,材料必须是绝对干燥状态。含孔材料则必须磨细后采用排开液体的方法来测定其体积。 3. 材料的表观密度表观密度(俗称“容重”)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材料的表观体积是指包括内部孔隙在内的体积。因为大多数材料的表观体积中包含有内部孔隙,其孔隙的多少,孔隙中是否含有水及含水的多少,均可能影响其总质量(有时还影响其表观体积)。因此,材料的表观密度除了与其微观结构和组成有关外,还与其内部构成状态及含水状态有关 4. 材料的堆积密度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ρ0,—材料的堆积密度, g/cm3 或 kg/m3 m —材料的质量,g 或 kg V0,—材料的堆积体积,cm3 或 m3 粉状或粒状材料的质量是指填充在一定容器内的材料质量,其堆积体积是指所用容器的容积而言。因此,材料的堆积体积包含了颗粒之间的空隙。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计算材料用量、构件的自重,配料计算以及确定堆放空间时经常要用到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等数据。 5 . 材料的密实度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实的程度。密实度的计算式如下: 对于绝对密实材料, 因 ρ0 =ρ ,故密实度D =1 或 100%。对于大多数土木工程材料, 因 ρ0 〈 ρ ,故密实度D ? 1 或 D ? 100%。 ρ—密度;ρ0—材料的表观密度 6. 孔隙率材料的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孔隙率P按下式计算: 7. 空隙率空隙率是指散粒材料在其堆集体积中, 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空隙率P, 按下式计算: ρ0—材料的表观密度;ρ0,—材料的堆积密度 空隙率的大小反映了散粒材料的颗粒互相填充的致密程度。空隙率可作为控制混凝土骨料级配与计算含砂率的依据。 第三节 材料的物理性质 一、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 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与水接触时,有些材料能被水润湿,而有些材料则不能被水润湿,对这两种现象来说,前者为亲水性,后者为憎水性。材料具有亲水性或憎水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材料的分子结构。亲水性材料与水分子之间的分子亲合力,大于水分子本身之间的内聚力;反之,憎水性材料与水分子之间的亲合力,小于水分子本身之间的内聚力。工程实际中,材料是亲水性或憎水性,通常以润湿角的大小划分,润湿角为在材料、水和空气的交点处,沿水滴表面的切线与水和固体接触面所成的夹角。其中润湿角θ愈小,表明材料愈易被水润湿。当材料的润湿角θ<90? 时,为亲水性材料;当材料的润湿角θ>90? 时,为憎水性材料。水在亲水性材料表面可以铺展开,且能通过毛细管作用自动将水吸入材料内部;水在憎水性材料表面不仅不能铺展开,而且水分不能渗入材料的毛细管中,见图1-1 图1-1 材料润湿示意图(a)亲水性材料;(b)憎水性材料 2.材料的吸水性材料能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材料的吸水性。吸水的大小以吸水率来表示。2.1 质量吸水率质量吸水率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时,所吸水量占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百分比,并以wm 表示。质量吸水率wm 的计算公式为: 2.2 体积吸水率 体积吸水率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时,所吸水的体积占材料自然体积的百分率,并以WV表示。体积吸水率WV的计算公式为 材料的吸水率与其孔隙率有关,更与其孔特征有关。因为水分是通过材料的开口孔吸入并经过连通孔渗入内部的。材料内与外界连通的细微孔隙愈多,其吸水率就愈大。 3. 材料的吸湿性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干燥的材料处在较潮湿的空气中时,便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当较潮湿的材料处在较干燥的空气中时,便会向空气中放出水分。前者是材料的吸湿过程,后者是材料的干燥过程。由此可见,在空气中,某一材料的含水多少是随空气的湿度变化的。 材料在任一条件下含水的多少称为材料的含水率,并以Wh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显然,材料的含水率受所处环境中空气湿度的影响。当空气中湿度在较长时间内稳定时,材料的吸湿和干燥过程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材料的含水率保持不变,其含水率叫作材料的平衡含水率。 4. 材料的耐水性材料的耐水性是指材料长期在饱和水的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衡量材料耐水性的指标是材料的软化系数KR: 软化系数反映了材料饱水后强度降低的程度,是材料吸水后性质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材料吸水后,水分会分散在材料内微粒的表面,削弱其内部结合力,强度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材料内含有可溶性物质时(如石膏、石灰等),吸入的水还可能溶解部分物质,造成强度的严重降低。材料耐水性限制了材料的使用环境,软化系数小的材料耐水性差,其使用环境尤其受到限制。软化系数的波动范围在0至1之间。工程中通常将 KR>0.85的材料称为耐水性材料,可以用于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重要工程。用于一般受潮较轻或次要的工程部位时,材料软化系数也不得小于0.75 。 5. 抗冻性材料吸水后,在负温作用条件下,水在材料毛细孔内冻结成冰,体积膨涨所产生的冻胀压力造成材料的内应力,会使材料遭到局部破坏。随着冻融循环的反复,材料的破坏作用逐步加剧,这种破坏称为冻融破坏。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反复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能。 抗冻性以试件在冻融后的质量损失、外形变化或强度降低不超过一定限度时所能经受的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或称为抗冻等级。材料的抗冻等级可分为F15、F25、F50、F100、F200等,分别表示此材料可承受15次、25次、50次、100次、200次的冻融循环。材料的抗冻性与材料的强度、孔结构、耐水性和吸水饱和程度有关。6. 材料的抗渗性抗渗性是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抵抗水渗透的性能。土木建筑工程中许多材料常含有孔隙、孔洞或其它缺陷,当材料两侧的水压差较高时,水可能从高压侧通过内部的孔隙、孔洞或其它缺陷渗透到低压侧。这种压力水的渗透,不仅会影响工程的使用,而且渗入的水还会带入能腐蚀材料的介质,或将材料内的某些成分带出,造成材料的破坏。6.1 渗透系数材料的渗透系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 6.2 抗渗等级材料的抗渗等级是指用标准方法进行透水试验时,材料标准试件在透水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并以字母P及可承受的水压力(以0.1MPa为单位)来表示抗渗等级。 如P4、P6、P8、P10…等,表示试件能承受逐步增高至0.4MPa、0.6MPa、0.8MPa、1.0MPa…的水压而不渗透。二. 材料的热工性质1. 导热性当材料两面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从材料一面通过材料传导至另一面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导热性。导热性用导热系数 λ 表示。导热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式如下所示: 2. 热容量和比热材料在受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热容量。单位质量材料温度升高或降低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系数或比热。比热的计算式如下所示: 3. 热阻和传热系数 热阻是材料层(墙体或其它围护结构)抵抗热流通过的能力,热阻的定义及计算式为: R=d/λ 式中 R——材料层热阻,(m2·K)/W; d——材料层厚度,m; λ——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热阻的倒数1/R称为材料层(墙体或其它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指材料两面温度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4. 材料的温度变形性材料的温度变形是指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材料的体积变化。除个别材料以外,多数材料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温度下降时体积收缩。这种变化表现在单向尺寸时,为线膨胀或线收缩,相应的技术指标为线膨胀系数(α)。 材料的单向线膨胀量或线收缩量计算公式为: ΔL =(t2 - t1)· α · L式中ΔL--线膨胀或线收缩量 (mm 或 cm)(t2-t1)--材料升(降)温前后的温度差(K)α--材料在常温下的平均线/K) L---材料原来的长度(mm或m)第四节 材料的力学性质 1. 材料的强度材料的强度是材料在应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材料内部的应力多由外力(或荷载)作用而引起,随着外力增加,应力也随之增大,直至应力超过材料内部质点所能抵抗的极限,即强度极限,材料发生破坏。 根据外力作用方式的不同,材料强度有抗拉、抗压、抗剪、抗弯(抗折)强度等。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强度的计算式如下: 材料的抗弯强度与受力情况有关,一般试验方法是将条形试件放在两支点上,中间作用一集中荷载,对矩形截面试件,则其抗弯强度用下式计算: 2. 弹性和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能够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这种完全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或瞬时变形)。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如果外力取消后,仍能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并且不产生裂缝的性质称为塑性。这种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 3. 脆性和韧性 材料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发生破坏,并无明显的变形,材料的这种性质称为脆性。大部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均属脆性材料,如天然石材,烧结普通砖、陶瓷、玻璃、普通混凝土、砂浆等。脆性材料的另一特点是抗压强度高而抗拉、抗折强度低。在工程中使用时,应注意发挥这类材料的特性。材料在冲击或动力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大能量而不破坏的性能,称为韧性或冲击韧性。韧性以试件破坏时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4. 硬度和耐磨性 ①硬度 材料的硬度是材料表面的坚硬程度,是抵抗其它硬物刻划、压入其表面的能力。通常用刻划法,回弹法和压入法测定材料的硬度。 刻划法用于天然矿物硬度的划分,按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晶、刚玉、金刚石的顺序,分为10个硬度等级。回弹法用于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并间接推算混凝土的强度;也用于测定陶瓷、砖。砂浆、塑料、橡胶、金属等的表面硬度并间接推算其强度。 ②耐磨性 耐磨性是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材料的耐磨性用磨耗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第五节 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的耐久性是泛指材料在使用条件下,受各种内在或外来自然因素及有害介质的作用,能长久地保持其使用性能的性质。材料在建筑物之中,除要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之外,还经常要受到环境中许多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这些破坏作用包括物理、化学、机械及生物的作用。物理作用可有干湿变化、温度变化及冻融变化等。这些作用将使材料发生体积的胀缩,或导致内部裂缝的扩展。时间长久之后即会使材料逐渐破坏。在寒冷地区,冻融变化对材料会起着显著的破坏作用。在高温环境下,经常处于高温状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所选用的建筑材料要具有耐热性能。在民用和公共建筑中,考虑安全防火要求,须选用具有抗火性能的难燃或不燃的材料。 化学作用包括大气、环境水以及使用条件下酸、碱、盐等液体或有害气体对材料的侵蚀作用。 机械作用包括使用荷载的持续作用,交变荷载引起材料疲劳,冲击、磨损、磨耗等。 生物作用包括菌类、昆虫等的作用而使材料腐朽、蛀蚀而破坏。 砖、石料、混凝土等矿物材料,多是由于物理作用而破坏,也可能同时会受到化学作用的破坏。金属材料主要是由于化学作用引起的腐蚀。木材等有机质材料常因生物作用而破坏。沥青材料、高分子材料在阳光、空气和热的作用下,会逐渐老化而使材料变脆或开裂。材料的耐久性指标是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来决定的。例如处于冻融环境的工程,所用材料的耐久性以抗冻性指标来表示。处于暴露环境的有机材料,其耐久性以抗老化能力来表示。 例1-1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有何区别?如何测定?材料含水后对三者有什么影响? 解 密度: 表观密度: 堆积密度: 对于含孔材料,三者的测试方法要点如下:测定密度时,需先将材料磨细,之后采用排出液体或水的方法来测定体积。测定表观密度时,直接将材料放入水中,即直接采用排开水的方法来测体积;测定堆积密度时,将材料直接装入已知体积的容量筒中,直接测试其自然堆积状态积。 例1-2 某工地所用卵石材料的密度为2.65g/cm3、表观密度为2.61g/cm3、堆积密度为1680 kg/m3,计算此石子的孔隙率与空隙率? 解 石子的孔隙率P为: 例1-3 某石材在气干、绝干、水饱和情况下测得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74、178、165 MPa,求该石材的软化系数,并判断该石材可否用于水下工程。 解 该石材的软化系数为: 第三章 建筑砂浆 砂浆是由胶结料、细骨料、掺加料和水按照适当比例配制而成的建筑材料。 第一节 砌筑砂浆 将砖、石、砌块等粘结成为砌体的砂浆称为砌筑砂浆。砌筑砂浆起着胶结块材和传递荷载的作用,是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砌筑砂浆的组成材料(1)胶结料及掺加料 砌筑砂浆常用的胶凝材料有水泥、石灰膏、建筑石膏等。 砌筑砂浆用水泥的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水泥砂浆采用的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大于32.5级;水泥混合砂浆采用的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大于42.5级。 为改善砂浆和易性,降低水泥用量,往往在水泥砂浆中掺入部分石灰膏、粘土膏或粉煤灰等,这样配制的砂浆称水泥混合砂浆。这些材料不得含有影响砂浆性能的有害物质,含有颗粒或结块时应用3mm的方孔筛过滤。消石灰粉不得直接用于砌筑砂浆中。(2) 细集料砌筑砂浆用砂宜选用中砂,其中毛石砌体宜选用粗砂。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5%。强度等级为M2.5的水泥混合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10%。(3)对外加剂的要求 与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一样,为改善砂浆的某些性能,也可加入塑化、早强、防冻、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一般应使用无机外加剂,其品种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4)砂浆用水的要求与混凝土的要求相同。 2.砌筑砂浆拌和物的技术性质 (1)砂浆的流动性表示砂浆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流动的性能称为砂浆的流动性,也叫稠度。表示砂浆流动性大小的指标是沉入度,它是以砂浆稠度仪测定的,其单位为mm。工程中对砂浆稠度选择的依据是砌体类型和施工气候条件,可参考表5-1选用(《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1203-1998))。 影响砂浆流动性的因素有:砂浆的用水量、胶凝材料的种类和用量、集料的粒形和级配、外加剂的性质和掺量、拌和的均匀程度等。 (2)砂浆的保水性 搅拌好的砂浆在运输、停放和使用过程中,阻止水分与固体料之间、细浆体与集料之间相互分离,保持水分的能力为砂浆的保水性。 加入适量的微沫剂或塑化剂,能明显改善砂浆的保水性和流动性。 砂浆的保水性用砂浆分层度仪测定,以分层度(㎜)表示。分层度过大,表示砂浆易产生分层离析不利于施工及水泥硬化。砌筑砂浆分层度不应大于 30㎜。分层度过小,容易发生干缩裂缝,故通常砂浆分层度不宜小于10㎜。 (3) 凝结时间 建筑砂浆凝结时间,以贯入阻力达到0.5MPa为评定依据。水泥砂浆不宜超过8h,水泥混合砂浆不宜超过10h,加入外加剂后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3. 砌筑砂浆硬化后的技术性质3.1强度与强度等级 砂浆以抗压强度作为其强度指标。标准试件尺寸为70.7㎜立方体试件一组 6块,标养至 28d,测定其抗压强度平均值(MPa)。砌筑砂浆按抗压强度划分为 M20、M15、M7.5、M5.0、M2.5等六个强度等级。砂浆的强度除受砂浆本身的组成材料及配比影响外,还与基层的吸水性能有关。 对于水泥砂浆,可采用下列强度公式估算:(1)?? 不吸水基层(如致密石材)这时影响砂浆强度的主要因素与混凝土基本相同,即主要决定于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fm——砂浆28d抗压强度(MPa); fce—水泥的实测强度(MPa); C/W—灰水比。(2)?? 吸水基层(如粘土砖及其他多孔材料)这时由于基层能吸水,当其吸水后,砂浆中保留水分的多少取决于其本身的保水性,而与水灰比关系不大。因而,此时砂浆强度主要决定于水泥强度及水泥用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Qc——每立方米砂浆中水泥用量(㎏) A、B——砂浆的特征系数,A=3.03, B=-15.09 各地区也可用本地区试验资料确定A、B值,统计用的试验组数不得少于30组。3.2 砌筑砂浆的粘结强度 砌筑砂浆必须有足够的粘结力,才能将砖石粘结为坚固的整体,砂浆粘结力的大小,将影响砌体的抗剪强度、耐久性、稳定性及抗振能力。通常粘结力随砂浆抗压强度的提高而增大。砂浆粘结力还与砌筑材料的表面状态、润湿程度、养护条件等有关。4. 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98-96) 砌筑砂浆的配合比应满足施工和易性(稠度)的要求,保证设计强度,还应尽可能节约水泥,降低成本。 (1)砌筑砂浆配制强度(fm,0)的确定 fm,0=f2 + 0.645σ 式中 fm,0——砂浆的配制强度,精确至0.1MPa; f2——砂浆设计强度等级(即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σ——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精确至0.01MPa。砌筑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σ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fi——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砂浆第i组试件的强度(MPa); —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砂浆n组试件强度的平均值(MPa); n——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砂浆试件的总组数,n≧25。 当无近期统计资料时,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可参考表5-2。 (2).计算每立方米砂浆中水泥用量Qc (kg/m3)每立方米砂浆中水泥用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Qc——每立方米砂浆中水泥用量, 精确至1㎏;fm,0——砂浆的配制强度,精确至0.1MPa;A、B——砂浆的特征系数,A=3.03, B=-15.09;当水泥砂浆中的计算用量不足200 kg/m3时,应按200 kg/m3采用。 (3) 按水泥用量计算掺加料用量水泥混合砂浆的掺加料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QD=QA一Qc式中 Qc—每立方米砂浆的水泥用量,精确至1㎏;QA—每立方米砂浆中水泥和掺加料的总量,精确至1㎏;宜在300~350㎏之间。 QD—每立方米砂浆的掺加料用量,精确至1㎏;石灰、粘土膏使用时的稠度为120士5mm;对于不同稠度的石灰膏,可按表5-4进行换算。 (4) 确定砂用量 Qs(kg/m3)Qs= 1×ρ0干 式中 ρ0干——砂干燥状态(含水率小于0.5%)的堆积密度。(5) 确定用水量 Qw(kg/m3)按砂浆稠度要求,根据经验选定。一般混合砂浆约为:260~300 kg/m3,水泥砂浆约为270~330 kg/m3。 (6) 试配与调整按计算配合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材料进行试拌,测定其拌合物的稠度和分层度,若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调整用水量或掺加料,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确定试配时的砂浆基准配合比。试配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为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泥用量按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及减少10%,在保证稠度、分层度合格的条件下,可将用水量或掺加料用量作相应调整。对三个不同的配合比,经调整后,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成型试件,测定砂浆强度等级,并选定符合强度要求的且水泥用量较少的砂浆配合比。 例5-1 某工程用砌砖砂浆设计强度等级为 M10、要求稠度为80~100㎜的水泥石灰砂浆,现有砌筑水泥的强度为32.5MPa,细集料为堆积密度1450kg/m3的中砂,含水率为2%,已有石灰膏的稠度为100mm;施工水平一般。计算此砂浆的配合比。解根据已知条件,施工水平一般的M10砂浆的标准差σ=2.5 MPa(表5-3),则此砂浆的试配强度为 fm,0=f2 + 0.645σ=10+0.645×2.5=11.6 MPa 计算水泥用量 由 A=3.03,B=-15.09Qc = 1000(11.6+15.09)/ 3.03×32.5 = 271 kg/m3计算石灰膏用量QD QA= 330 ㎏ QD=QA一Qc = 330-271 = 59 kg/m3 查表5-4得稠度为100 mm 石灰膏换算为 120mm时需乘以0.97,则应掺加石灰膏量为 59× 0.97 = 57 kg/m3 砂用量为 Qs= 1×ρ0干= 1450 ×(1+0.02)= 1479 kg/m3选择用水量为 300 kg/m3 则砂浆的设计配比为:水泥:石灰膏:砂:水=271:57:1479:300该砂浆的设计配比亦可表示为:水泥:石灰膏:砂= 1:0.21:5.46,用水量为 300 kg/m3 第二节 抹面砂浆抹面砂浆也称抹灰砂浆,用以涂抹在建筑物或建筑构件的表面,兼有保护基层、满足使用要求和增加美观的作用。抹面砂浆的主要组成材料仍是水泥、石灰或石膏以及天然砂等,对这些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同砌筑砂浆。但根据抹面砂浆的使用特点,对其主要技术要求不是抗压强度,而是和易性及其与基层材料的粘结力。为此,常需多用一些胶结材料,并加入适量的有机聚合物以增强粘结力。另外,为减少抹面砂浆因收缩而引起开裂,常在砂浆中加入一定量纤维材料。 工程中配制抹面砂浆和装饰砂浆时,常在水泥砂浆中掺入占水泥质量 10%左右的聚乙烯醇缩甲醛胶(俗称107胶)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等。 砂浆常用的纤维增强材料有麻刀、纸筋、稻草、玻璃纤维等。常用的抹面砂浆有石灰砂浆、水泥混合砂浆、水泥砂浆、麻刀石灰浆(简称麻刀灰)、纸筋石灰浆(简称纸筋灰)等。 第三节 装饰砂浆装饰砂浆是指用作建筑物饰面的砂浆。它是在抹面的同时,经各种加工处理而获得特殊的饰面形式,以满足审美需要的一种表面装饰。 装饰砂浆饰面可分为两类,即灰浆类饰面和石碴类饰面。 灰浆类饰面是通过水泥砂浆的着色或水泥砂浆表面形态的艺术加工,获得一定色彩、线条、纹理质感的表面装饰。 石碴类饰面是在水泥砂浆中掺入各种彩色石碴作骨料,配制成水泥石碴浆抹于墙体基层表面,然后用水洗、斧剁、水磨等手段除去表面水泥浆皮,呈现出石碴颜色及其质感的饰面。 装饰砂浆所用胶凝材料与普通抹面砂浆基本相同,只是灰浆类饰面更多地采用白水泥和彩色水泥。 第四章 混凝土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土木建筑工程对混凝土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强度;具有与施工条件相适应的和易性;具有与工程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材料组成经济合理、生产制作节约能源。 第一节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普通混凝土(简称为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所组成,另外还常加入适量的掺合料和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水泥与水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充其空隙。在硬化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赋予拌合物一定的和易性,便于施工。水泥浆硬化后,则将骨料胶结为一个坚实的整体。 1. 水泥 水泥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组分。水泥品种的选择,应当根据混凝土工程性质与特点,工程的环境条件及施工条件,结合各种水泥特性进行合理的选择。 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应当与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经验证明,配制C30以下的混凝土,水泥强度等级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1.1~1.8倍,配制C40以上的混凝土,水泥强度等级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1.0~1.5倍,同时宜掺入高效减水剂。 2. 细骨料 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砂)称为细骨料。混凝土用砂的质量技术要求分述如下。 2.1砂的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总体的粗细程度,通常有粗砂、中砂与细砂之分。在相同用量条件下,细砂的总表面积较大,而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在混凝土中,砂子的表面需要由水泥浆包裹,砂子的总表面积愈大,则需要包裹砂粒表面的水泥浆就愈多。因此,一般说用粗砂拌制混凝土比用细砂所需的水泥浆为省。 砂的颗粒级配,即表示砂中大小颗粒的搭配情况。在混凝土中砂粒之间的空隙是由水泥浆所填充,为达到节约水泥和提高强度的目的,就应尽量减小砂粒之间的空隙。要减小砂粒间的空隙,就必须有大小不同的颗粒搭配。 因此,在拌制混凝土时,砂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应同时考虑。当砂中含有较多的粗粒径砂,并以适当的中粒径砂及少量细粒径砂填充其空隙,则可达到空隙及总表面积均较小,这样的砂比较理想,不仅水泥浆用量较少,而且还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强度。 砂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常用筛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用级配区表示砂的颗粒级配,用细度模数表示砂的粗细。筛分析的方法,是用一套孔径(净尺寸)为9.50、4.75、2.36、1.18、0.60、0.30、0.15㎜的标准筛,将500g的干砂试样由粗到细依次过筛,然后称得各筛余留在各个筛上的砂的重量,并计算出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ai及累计筛余百分率Ai(各个筛和比该筛粗的所有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 细度模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ai-----分计筛余百分率,即该号筛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 Ai---累计筛余百分率,即该号筛与大于该号各筛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 细度模数(Mx)愈大,表示砂愈粗,砂的细度模数范围一般为3.7~0.7,其中 Mx在3.7 ~ 3.1为粗砂, Mx在3.0~2.3为中砂, Mx在2.2~1.6为细砂, Mx在1.5~0.7为特细砂。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一般.在2.2 ~ 3.2之间较为适宜。 国家规范将细度模数为3.7 ~ 1.6的普通混凝土用砂,以0.60㎜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分成三个级配区,如表4-1所示及图4-1所示。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筛分曲线必须包容在三个级配曲线区域中的任一个区域以内。 图4-1砂的1、2、3级配区曲线g的筛分结果如下表所列。试计算该砂的细度模数并评定其级配 砂按技术要求分为三类: 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60的混凝土 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的混凝土及有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I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2.2砂中有害杂质的含量 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砂中有害杂质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规定。见表4-2。 砂中不应含有活性氧化硅,因为砂中含有的活性氧化硅,能与水泥中的碱分(K2O及 Na2O)起作用,产生碱骨料反应,使混凝土发生膨胀开裂。 3. 粗骨料 粒径大于4.75mm的骨料为粗骨料(卵石和碎石)。对用于配制普通混凝土的卵石和碎石有以下技术要求: 3.1最大粒径、颗粒级配 (1)石子最大粒径(Dmax) 石子各粒级的公称上限粒径称为这种石子的最大粒径。石子的最大粒径增大,则相同质量石子的总表面积减小,混凝土中包裹石子所需水泥浆体积减少,即混凝土用水量和水泥用量都可减少。在一定的范围内,石子最大粒径增大,可因用水量的减少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然而石子最大粒径(Dmax)过大时,则由于骨料与水泥砂浆粘结面积下降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的强度下降。同时,最大粒径的选用,要受结构上诸因素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根据我国钢筋混凝土施工规范规定: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结构物最小断面的短边长度的1/4;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 3/4。另外还受搅拌机以及输送管道等条件的限制。 (2)颗粒级配 粗骨料的级配原理和要求与细骨料基本相同。级配试验采用筛分法测定,即用2.36、4.75、9.5、16.0、19.0、26.5、31.5、37.5、53.0、63.0、75.0和90mm等十二种孔径的圆孔筛进行筛分。 石子的颗粒级配可分为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连续级配是石子粒级呈连续性,即颗粒由小到大,每级石子占一定比例。用连续级配的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料,和易性较好,不易发生离析现象。连续级配是工程上最常用的级配。 间断级配也称单粒级级配。间断级配是人为地剔除骨料中某些粒级颗粒,从而使骨料级配不连续,大骨料空隙由小几倍的小粒径颗粒填充,以降低石子的空隙率。由间断级配制成的混凝土,可以节约水泥。由于其颗粒粒径相差较大,混凝土混合物容易产生离析现象,导致施工困难。 石子颗粒级配范围应符合规范要求。碎石、卵石的颗粒级配规格见表4-3 (P84表 4-6)。 3.2 粗骨料的强度及坚固性 (1)粗骨料的强度 粗骨料的强度采用岩石立方体强度或粒状石子的压碎指标来表示。 岩石立方强度试验,是用母岩制成5×5×5㎝ 立方体,或直径与高度均为5㎝的圆柱体试样,浸泡水中48h,待吸水饱和后进行抗压试验。石子抗压强度与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低于1.5。 压碎指标是将一定重量气干状态下10~20mm的石子装入一定规格的金属圆桶内,在试验机上施加荷载到 200kN,卸荷后称取试样质量(m0),再用孔径为2.36mm的筛子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取试样的筛余量(m1),用下式计算压碎指标: 式中 δa---------压碎指标值,%; m0--------试样质量,g; m1--------压碎试验后试样的筛余量,g。 压碎指标值越小,骨料的强度越高。 (2)骨料的坚固性 骨料的坚固性是指在气候、外力和其他物理力学因素作用(如冻融循环作用)下骨料抗碎裂的能力。坚固性试验是用硫酸钠溶液法检验,试样经五次干湿循环后,其质量损失应不超过规范的规定。 3.3有害杂质 粗骨料中的有害杂质主要有:粘土、淤泥及细屑;硫酸盐及硫化物;有机物质;蛋白石及其他含有活性氧化硅的岩石颗粒等。它们的危害作用与在细骨料中相同。各种有害杂质的含量都不应超出规范的规定。 粗骨料中的针状(颗粒长轴长度大于平均粒径的2~4倍)和片状(厚度小于平均粒径的0.4倍)颗粒,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而且会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骨料中针状颗粒含量,应符合规范中的规定。 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中有害杂质的含量,应符合GB/T14685-2001的规定,见表4-4 3.4 骨料的饱和面干吸水率 骨料的几种含水状态如图4-2所示。 骨料的含水状况除不含水分的绝干状态以外,还有含与大气湿度平衡的水分时的气干状态;颗粒表面干燥,而颗粒内部的孔隙含水饱和的饱和面干状态;颗粒表面吸附了水的润湿状态。 骨料在饱和面干状态时的含水率,称为饱和面干吸水率。当拌制混凝土时,由于骨料含水量的不同,将影响混凝土的用水量和骨料用量。计算混凝土中各项材料的配合比时,一般以干燥骨料为基准,而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常以饱和面干的骨料为准。 砂石骨料的这一特性,在设计和称料拌合混凝土中应加以注意,并作相应调整。如配合比设计是以干骨料作基准的,确定用水量时应考虑补充干骨料的吸水;当骨料是润湿态时,确定用水量时又应考虑扣除骨料的表面水。 4.混凝土拌合及养护用水 在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的水中,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如油脂、糖类等。凡是能饮用的自来水和清洁的天然水,都能用来拌制和养护混凝土。污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含硫酸盐(按SO3计)超过水重1%的水均不得使用,在对水质有疑问时可将该水与洁净水分别制成混凝土试块,然后进行强度对比试验,如果用该水制成的试块强度不低于洁净水制成的试块强度,就可用此水来拌制混凝土。海水中含有硫酸盐、镁盐和氯化物,对水泥石有侵蚀作用,对钢筋也会造成锈蚀,因此一般不得用海水拌制混凝土。 第二节. 普通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混凝土在未凝结硬化以前,称为混凝土拌合物。它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便于施工,以保证能获得良好的浇灌质量;混凝土拌合物凝结硬化以后,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建筑物能安全地承受设计荷载;并应具有必要的耐久性。 1.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1.1. 和易性的概念 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施工操作(拌合、运输、浇灌、捣实)并能获致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项综合的技术性质,包括有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等三方面的含义。 流动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本身自重或施工机械振捣的作用下,能产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混凝土拌合物中用水量或水泥浆含量的多少。 粘聚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施工过程中其组成材料之间有一定的粘聚力,不致产生分层和离析的性能。粘聚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细骨料的用量以及水泥浆的稠度等。 保水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不致产生严重泌水的性能。保水性差的混凝土拌合物,由于水分分泌出来会形成容易透水的孔隙,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 1.2. 和易性测定及评价指标 目前,尚没有能够全面反映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方法。在工地和试验室,通常是测定拌合物的流动性,并辅以直观经验评定粘聚性和保水性。 (1)坍落筒法 将混凝土拌合物按规定方法装入标准圆锥筒中,逐层插捣并装满刮平后,垂直提起圆锥筒,混凝土拌合物由于自重将会向下坍落。量测坍落的高度(以毫米计),即为坍落度。坍落度越大,则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越大。 在做坍落度试验的同时,应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保水性及含砂等情况,以更全面地评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坍落度法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坍落度值不小于10㎜的混凝土拌合物。 根据坍落度的不同,可将混凝土拌合物分为: 大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大于160mm); 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为100~150mm); 塑性混凝土(坍落度为50~90mm)及 低塑性混凝土(坍落度为10~40mm)。 坍落度值小于10mm的拌合物为干硬性混凝土。 (2)维勃稠度法(VB法) 对干硬性的混凝土拌合物通常采用维勃稠度仪测定其稠度。维勃稠度测试方法是:在维勃稠度仪上的坍落度筒中按规定方法装满拌合物,垂直提起坍落度筒,在拌合物试体顶面放一透明圆盘,开启振动台,同时用秒表计时,在透明圆盘的底面完全为水泥浆所布满的瞬间,停止秒表,关闭振动台。此时可认为混凝土混合物已密实。读出秒表的秒数,称为维勃稠度。该法适用于粗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维勃稠度在5~30s之间的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测定。 1.3 和易性的选择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主要依据构件截面大小,钢筋疏密和捣实方法来确定。当截面尺寸较小或钢筋较密,或采用人工插捣时,坍落度可选择大些。反之,如构件截面尺寸较大,钢筋较疏,或采用振动器振捣时,坍落度可选择小些。表4-5(p102表4-19)列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1992)关于坍落度选择的规定。 注:①本表系采用机械振捣混凝土时的坍落度,采用人工捣实其值可适当增大; ②需配制泵送混凝土时,应掺外加剂,坍落度宜为120~180㎜。 1.4影响和易性的因素 (1)水泥浆的数量 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泥浆包裹骨料表面,填充骨料空隙,使骨料润滑,提高混合料的流动性;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单位体积混合物内,随水泥浆的增多,混合物的流动性增大。若水泥浆过多,超过骨料表面的包裹限度,就会出现流浆现象,这既浪费水泥又降低混凝土的性能;如水泥浆过少,达不到包裹骨料表面和填充空隙的目的,使粘聚性变差,流动性低,不仅产生崩塌现象,还会使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混合物中水泥浆的数量以满足流动性要求为宜。 (2)水泥浆的稠度 水泥浆的稀稠,取决于水灰比的大小。水灰比小,水泥浆稠,拌合物流动性就小,混凝土拌合物难以保证密实成型。若水灰比过大,又会造成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而产生流浆、离析现象。 水泥浆的数量和稠度取决于用水量和水灰比。实际上用水量是影响混凝土流动性最大的因素。当用水量一定时,水泥用量适当变化(增减50~100㎏/m3 )时,基本上不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即流动性基本上保持不变。由此可知,在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水灰比可配制出流动性相同而强度不同的混凝土。 ?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根据骨料的品种与规格及要求的流动性,参考表4-6(p104表4-21)选取(水灰比:0.40 ~ 0.80)。 (3) 砂率 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用量占砂、石总用量的百分率。 m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 m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 βs——砂率(%); P_______粗骨料的空隙率(%) ρ0s , ρ0g _______砂、石堆积密度(kg/m3) 在混合料中,砂是用来填充石子的空隙。在水泥浆一定的条件下,若砂率过大,则骨料的总表面积及空隙率增大,混凝土混合物就显得干稠,流动性小。如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则要多加水泥浆,耗费水泥。若砂率过小,砂浆量不足,不能在粗骨料的周围形成足够的砂浆层起润滑和填充作用,也会降低混合物的流动性,同时会使粘聚性、保水性变差,使混凝土混合物显得粗涩,粗骨料离析,水泥浆流失,甚至出现溃散现象。因此,砂率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应通过试验找出最佳(合理)砂率。也可参照表4-7(p105表4-22)选用。 注:①本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地减少或增大砂率; ②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 ③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 4)其他影响因素 水泥品种,骨料种类,粒形和级配以及外加剂等,都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有一定影响。水泥的标准调度用水量大,则拌合物的流动性小。骨料的颗粒较大,形状圆整,表面光滑及级配较好时,则拌合物的流动性较大。此外,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入外加剂时(如减水剂),能显著地改善和易性。 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还与时间,温度有关。拌合物拌制后,随时间延长,流动性减小;温度越高,水分丢失越快,坍落度损失越大。 第四章 混凝土 Part 2 2.2 混凝土的强度2.2.1混凝土的强度与强度等级(1)抗压强度标准和强度等级值 ①立方体抗压强度(fcu)按照标准的制作方法制成边长为150mm的正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温度20士2°C,相对湿度95%以上)下,养护至28d龄期,按照标准的测定方法测定其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fcu表示, 以N/mm2即 MPa) 测定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也可以按粗骨料最大粒径的尺寸而选用不同的试件尺寸。但在计算其抗压强度时,应乘以换算系数,以得到相当于标准试件的试验结果。 (对于边长为 100mm的立方体试件,换算系数为0.95;边长为200mm的立方体试件,换算系数为1.05)。 ②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 立方体抗压强度(fcu)只是一组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的算术平均值,并未涉及数理统计和保证率的概念。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是按数理统计方法确定,具有不低于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③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根据“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来确定的。我国现行规范(GB/T50081——2002)规定,普通混凝土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为:C10、C15、C20、C25、C30、C40、C45、C50、C55等强度等级。 (2)轴心抗压强度(fcp)为了使测得的混凝土强度接近于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情况,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中,计算轴心受压构件(例如柱子、衍架的腹杆等)时,都是采用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作为依据。我国现行标准(GB/T50081——2002)规定,测定轴心抗压强度采用 150× 150× 300mm棱柱体作为标准试件。试验证明,棱柱体强度与立方体强度的比值为0.7~0.8。 (3)劈裂抗拉强度(fts)我国现行标准规定,采用标准试件150mm立方体,按规定的劈裂抗拉试验装置测得的强度为劈裂抗拉强度,简称劈拉强度fts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ts——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MPa; F——破坏荷载,N; A——试件劈裂面面积,mm2。 (4) 混凝土抗弯强度( fcf ) 道路路面或机场跑道用混凝土,是以抗弯强度(或称抗折强度)为主要设计指标。 水泥混凝土的抗弯强度试验是以标准方法制备成 150mm×150mm×550mm的梁形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d后,按三分点加荷,测定其抗弯强度(fcf ),按下式计算: 式中 fcf——混凝土抗弯强度,MP; F——破坏荷载,N; L——支座间距,mm; b——试件截面宽度,mm; h——试件截面高度,mm; 如为跨中单点加荷得到的抗折强度,按断裂力学推导应乘以折算系数0.85。 2.2.2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有:(1)水泥强度与水灰比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活性组分,其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强度的高低。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所用的水泥标号越高,制成的混凝土强度也越高。当用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水泥时,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灰比。因为水泥水化时所需的结合水,一般只占水泥重量的23%左右,但在拌制混凝土混合物时,为了获得必要的流动性,常需用较多的水(约占水泥重量的40~70%)。混凝土硬化后,多余的水分蒸发或残存在混凝土中,形成毛细管、气孔或水泡,它们减少了混凝土的有效断面,并可能在受力时于气孔或水泡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使混凝土强度下降。 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条件下,水灰比愈小,混凝土的强度就愈高。但是,如果水灰比太小,拌合物过于干涩,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无法保证浇灌质量,混凝土中将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也将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随水灰比增大而降低,呈曲线关系,而混凝土强度与灰水比呈直线)。 水泥石与骨料的粘结情况与骨料种类和骨料表面性质有关,表面粗糙的碎石比表面光滑的卵石(砾石)的粘结力大,硅质集料与钙质集料也有分别。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碎石混凝土的强度比卵石混凝土的强度高。根据大量试验建立的混凝土强度公式: 式中fcu,0——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 MPa; fce——水泥的实际强度,MPa; C/W——灰水比; C——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kg; w——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用水量, kg。 αa,αb为回归系数,与骨料品种、水泥品种有关,其数值可通过试验求得。《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提供的αa 、αb 经验值为: 采用碎石:αa=0.46 αb=0.07 采用卵石:αa=0.48 αb =0.33 (2)养护的温度和湿度 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是水泥的水化、凝结和硬化的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在保证足够湿度情况下,不同养护温度,其结果也不相同。温度高,水泥凝结硬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所以在混凝土制品厂常采用蒸汽养护的方法提高构件的早期强度,以提高模板和场地周转率。低温时水泥混凝土硬化比较缓慢,当温度低至0°C以下时,硬化不但停止,且具有冰冻破坏的危险。水泥的水化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加强养护,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混凝土不断地凝结硬化。 (3) 龄期 在正常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遵循水泥水化历程规律,即随着龄期时间的延长,强度也随之增长。最初7~14d内,强度增长较快,28d以后增长较慢。但只要温湿度适宜,其强度仍随龄期增长。普通水泥制成的混凝土,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其强度的发展,大致与其龄期的对数成正比(龄期不小于三天) 实际工程中利用混凝土的成熟度来估算混凝土强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混凝土的成熟度是指混凝土所经历的时间和温度的乘积的总和,单位为h·℃。当混凝土的初始温度在某一范围内,并且在所经历的时间内不发生干燥失水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和成熟度的对数成线)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混凝土强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施工质量包括配料准确,搅拌均匀,振捣密实,养护适宜等。任何一道工序忽视了规范管理和操作,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的降低。 (5) 试验条件试验条件对混凝土强度的测定也有直接影响。如试件尺寸,表面的平整度,加荷速度以及温湿度等,测定时,要严格遵照试验规程的要求进行,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2.2.3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1)选用高强度水泥和低水灰比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活性组分,在相同的配合比情况下,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度越高。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程度的重要因素,试验证明,水灰比增加 1%,则混凝土强度将下降5%,在满足施工和易性和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条件下,尽可能降低水灰比和提高水泥强度,这对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是十分有效的。 (2)掺用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可减少用水量,提高混凝土强度;掺入早强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在混凝土中掺入矿物外加剂(如磨细矿渣、粉煤灰、硅灰、沸石粉等),可以节约水泥,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混凝土诸多性能。 (3)采用机械搅拌和机械振动成型。采用机械搅拌、机械振捣的混合料,可使混凝土混合料的颗粒产生振动,降低水泥浆的粘度和骨料的摩擦力,使混凝土拌合物转入液体状态,在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条件下,可减少拌合用水量,降低水灰比。同时,混凝土混合物被振捣后,它的颗粒互相靠近,并把空气排出,使混凝土内部孔隙大大减少,从而使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大大提高。 (4)采用湿热处理湿热处理可分为蒸汽养护和蒸压养护两类。蒸汽养护就是将成型后的混凝土制品放在100℃以下的常压蒸汽中进行养护。以加快混凝土强度发展的速度。混凝土经16~20h的蒸汽养护后,其强度即可达到标准养护条件下28d强度的70%~ 80%。 蒸压养护混凝土在175℃温度和8个大气压的蒸压釜中进行养护。主要适用于硅酸盐混凝土拌合物及其制品。 2.3.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引起混凝土变形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类: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2.3.1 混凝土在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1)化学收缩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产物的体积小于反应物(水和水泥)的体积,引起混凝土产生收缩,称为化学收缩。其收缩量是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延长而增加,大致与时间的对数成正比一般在混凝土成型后40d内收缩量增加较快,以后逐渐趋向稳定。化学收缩是不可恢复的,可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微细裂缝。 (2)塑性收缩 混凝土成型后尚未凝结硬化时属塑性阶段,在此阶段往往由于表面失水而产生收缩称为塑性收缩。新拌混凝土若表面失水速率超过内部水向表面迁移的速率时,会造成毛细管内部产生负压,因而使浆体中固体粒子间产生一定引力,便产生了收缩,如果引力不均匀作用于混凝土表面,则表面将产生裂纹。 预防塑性收缩开裂的方法是降低混凝土表面失水速率,采取防风、降温等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凝结硬化前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如在表面覆盖塑料膜、喷洒养护剂等。 (3)干湿变形 混凝土的干湿变形主要取决于周围环境湿度的变化,表现为干缩湿胀。混凝土在干燥空气中存放时,混凝土内部吸附水分蒸发而引起凝胶体失水产生紧缩,以及毛细管内游离水分蒸发,毛细管内负压增大,也使混凝土产生收缩。如干缩后的混凝土再次吸水变湿后,一部分干缩变形是可以恢复的。 混凝土在水中硬化时,体积不变,甚至有轻微膨胀。这是由于凝胶体中胶体粒子的吸附水膜增厚,胶体粒子间距离增大所致。 混凝土的湿胀变形量很小,一般无破坏作用。但干缩变形对混凝土危害较大,干缩可能使混凝土表面出现拉应力而导致开裂,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影响混凝土干缩的因素有:水泥品种和细度、水泥用量和用水量等。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比普通硅酸盐水泥干缩大;水泥越细,收缩也越大;水泥用量多,水灰比大,收缩也大;混凝土中砂石用量多,收缩小;砂石越干净,捣固越好,收缩也越小. (4)温度变形 混凝土与其他材料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混凝土的热胀冷缩的变形,称为温度变形。混凝土温度膨胀系数约为 1×10-5,即温度升高1℃,每m膨胀0.01mm。 温度变形对大体积混凝土极为不利。混凝土在硬化初期,水泥水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散热很慢,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但外部混凝土温度则随气温下降,致使内外温差达50~70℃,造成内部膨胀及外部收缩,使外部混凝土产生很大的拉应力,严重时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设法降低混凝土的发热量,如采用低热水泥,减少水泥用量,采用人工降温措施以及对表层混凝土加强保温保湿等,以减小内外温差,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对纵向长度较大的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应考虑混凝土温度变形所产生的危害,每隔一段长度应设置温度伸缩缝,以及在结构内配置温度钢筋。 2.3.2 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1)混凝土的受压变形与破坏特征硬化后的混凝土在未施加荷载前,由于水泥水化造成的化学收缩和物理收缩引起的砂浆体积的变化,在粗骨料与砂浆界面上产生了拉应力,同时混凝土成型后的泌水聚积于粗骨料的下缘,混凝土硬化后形成为界面裂缝。混凝土受外力作用时,其内部产生了拉应力,这种拉应力很容易在具有几何形状为楔形的微裂缝顶部形成应力集中,随着拉应力的逐渐增大,导致微裂缝的进一步延伸、汇合、扩大,形成可见的裂缝,致使混凝土结构丧失连续性而遭到完全破坏。 当用混凝土立方体试件进行单轴静力受压试验时,混凝土的荷载变形曲线所示,通过显微观察所查明的混凝土破坏过程各阶段的裂缝状态如图4-5所示。 混凝土的受压破坏发展过程及各阶段情况如下: I阶段:荷载到达“比例极限”(约为极限荷载的30%)以前、界面裂缝无明显变化,荷载与变形比较接近直线关系(图中曲线OA段) II阶段:荷载超过“比例极限”以后,界面裂缝的数量、长度和宽度都不断增大,界面借摩阻力继续承担荷载,但尚无明显的砂浆裂缝。此时,变形增大的速度超过荷载增大的速度,荷载与变形之间不再为线性关系(图中曲线AB殷)。 III阶段:荷载超过“临界荷载”(约为极限荷载的70~90%)以后,界面裂缝继续发展,开始出现砂浆裂缝,并将邻近的界面裂缝连接起来成为连续裂缝。此时,变形增大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荷载一变形曲线明显地弯向变形轴方向(图中曲线BC段)。 IV阶段:荷载超过极限荷载以后,连续裂缝急速发展,此时,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下降,荷载减小而变形迅速增大,以至完全破坏,荷载一变形曲线逐渐下降而最后结束(图中曲线)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反应应力与应变关系的物理量,由于混凝土是弹塑性体,随荷载不同,应力与应变之间的比值成为一个变量,也就是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不是定值。按我国GBJ81一85的规定,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测定,是采用150mm×150mm×300mm的棱柱体试件,取其轴心抗压强度值的40%作为试验控制应力荷载值,经4~5次反复加荷和卸荷后,测得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即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影响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因素有: 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越高,弹性模量越高。水泥用量少,水灰比小,粗细骨料用量较多,弹性模量大。 ②骨料弹性模量大,混凝土弹性模量也大。 ③,早期养护温度较低的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在相同强度情况下,蒸汽养护混凝土弹性模量较在标准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小。 ④引气混凝土弹性模量较普通混凝土低20%~30%。 (3)徐变 混凝土在恒定荷载长期作用下,随时间增长而沿受力方向增加的非弹性变形,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一般认为,徐变是由于水泥石中凝胶体在外力作用下,粘滞流变和凝胶粒子间的滑移而产生的变形,还与水泥石内部吸附水的迁移等有关。 影响混凝土徐变因素很多,混凝土所受初应力越大,在混凝土制成后龄期较短时加荷,水灰比越大,水泥用量越多,都会使混凝土的徐变增大;另外混凝土弹性模量大,会减小徐变,混凝土养护条件越好,水泥水化越充分,徐变也越小。 混凝土的徐变会使构件的变形增加,在钢筋混凝土截面中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徐变将使钢筋的预应力受到损失。但有时徐变也对工程有利,如徐变可消除或减小钢筋混凝土内的应力集中,使应力均匀地重新分布。对大体积混凝土,徐变能消除一部分由温度变形所产生的破坏应力。 2.4 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抵抗环境介质作用并长期保持其良好的使用性能的能力称为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对于延长结构寿命,减少修复工作量,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4.1混凝土的抗渗性 混凝土的抗渗性是指混凝土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 混凝土渗水的原因,是由于内部孔隙形成连通的渗水孔道。这些孔道主要来源于水泥浆中多余水分蒸发而留下的气孔、水泥浆泌水所产生的毛细管孔道、内部的微裂缝以及施工振捣不密实产生的蜂窝、孔洞,这些都会导致混凝土渗漏水。 混凝土的抗渗性以抗渗等级来表示。抗渗等级是以28d龄期的标准抗渗试件,按规定方法试验,以不渗水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来表示,划分为P2、P4、P6、P8、P12 等等级,它们分别表示能抵抗0.2、0.4、0.6、0.8、1.2 MPa的水压力而不渗透。 混凝土的抗渗性与水灰比有密切关系,还与水泥品种、骨料级配、施工质量、养护条件以及是否掺外加剂、掺合料有关。 2.4.2混凝土的抗冻性 混凝土的抗冻性是指混凝土在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同时也不严重降低强度的性能。混凝土抗冻性一般以抗冻等级表示。抗冻等级是采用龄期28d的试块在吸水饱和后,承受反复冻融循环,以抗压强度下降不超过25%,而且质量损失不超过 5%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确定的。GBJ50164—92将混凝土划分为以下抗冻等级:F10、F15、F25、F50、F150、F200、F250、F300等九个等级,分别表示混凝土能够承受反复冻融循环次数为10、25、25、50、100、150、200、250和300次。 混凝土受冻融作用破坏的原因,是混凝土内部的孔隙水在负温下结冰后体积膨胀造成的静水压力,因冷冻水蒸汽压的差别推动未冻水向冻结区的迁移造成的渗透压力,当这两种压力所产生的内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多次冻融使裂缝不断扩展直至破坏。 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有:(1)混凝土强度愈高,抵抗冻融破坏的能力越强,抗冻性越好。(2)混凝土密实度、混凝土孔隙构造及数量。密实度越小,开口孔隙愈多,水分愈易渗入,静水压力越大,抗冻性越差。(3)混凝土孔隙充水程度。饱水程度愈高,冻结后产生的冻胀作用就大,抗冻性越差。(4)水灰比。水灰比与孔隙率成正比,水灰比越大,且开口孔隙率大,抗冻性越差。(5)外加剂。在混凝土中掺入引气剂,可在水泥石中形成无数细小、均匀的气泡,使之成为压力水进出的“水库”,使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得以释放,对冰冻破坏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适宜的引气量以4%~6%为宜。 2.4.3抗侵蚀性抗侵蚀性是指混凝土在含有侵蚀性介质环境中遭受到化学侵蚀、物理作用不破坏的能力。混凝土的抗侵蚀性主要取决于水泥的品种、混凝土密实度与孔隙特征等。 2.4.4 混凝土的碳化混凝土的碳化作用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作用,生成碳酸钙和水。碳化又叫中性化。碳化对混凝土性能有明显的影响,首先是减弱对钢筋的保护作用。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生成大量氢氧化钙,使混凝土孔隙中充满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其 PH值可达到12.6~13。这种强碱性环境能使混凝土中的钢筋表面生成一层钝化薄膜,从而保护钢筋免于锈蚀。碳化作用降低了混凝土的碱度,当PH值低于10时,钢筋表面钝化膜破坏,导致钢筋锈蚀。 其次,当碳化深度超过钢筋的保护层时,钢筋不但易发生锈蚀,还会因此引起体积膨胀,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或剥落,进而又加速混凝土进一步碳化。碳化作用还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使混凝土表面碳化层产生拉应力,可能产生微细裂缝,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影响混凝土碳化速度的主要因素有:(1)水泥品种。掺混合材的水泥,因其氢氧化钙含量较少,碳化比普通水泥快。(2)水灰比。水灰比大的混凝土,因孔隙较多,二氧化碳易于进入,碳化也快。(3)环境湿度。在相对湿度为50~75%的环境时,碳化最快。相对湿度小于25%或达到100%时,碳化停止。因为碳化需要水分,但不能堵塞二氧化碳的通道。此外,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碳化速度也越快。 (4)硬化条件。空气中或蒸汽中养护的混凝土,比在潮湿环境或水中养护的混凝土碳化快。因为前者促使水泥石形成多孔结构或产生微裂缝,后者水化程度高,混凝土较密实。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大体上与碳化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为防止钢筋锈蚀,必须设置足够的钢筋保护层。 2.4.5. 碱一骨料反应 碱一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所含的碱(Na2O或K2O)与骨料的活性成分(活性SiO2),在混凝土硬化后潮湿条件下逐渐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生成复杂的碱—硅酸凝胶,这种凝胶吸水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的现象。碱一骨料反应的反应速度很慢,需几年或几十年,因而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十分不利。 骨料中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矿物有:蛋白石、玉髓、鳞石英等。含有活性氧化硅的岩石有:安山岩、凝灰岩、流纹岩等。用这种骨料配制混凝土时,必须用低碱水泥,控制混凝土碱含量(折算成Na2O)小于0.6%,或采用掺混合材的水泥。对有怀疑的骨料,需做碱一骨料试验,防止混凝土出现碱一骨料反应而破坏。 2.4.6.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措施(1)合理选择水泥品种(2)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及水泥用量 水灰比的大小是决定混凝土密实性的主要因素,它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也严重影响其耐久性,故必须严格控制水灰比。 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同样可以起到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和耐久性的作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对建筑工程所用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及最小水泥用量作了规定,见表4-8(p126表4-25)。 (3)选用质量良好的砂石骨料 质量良好、技术条件合格的砂、石骨料,是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条件。改善粗细骨料级配,在允许的最大粒径范围内尽量选用较大粒径的粗骨料,可减小骨料的空隙率和比表面积,也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4)掺入引气剂或减水剂 掺入引气剂或减水剂对提高抗渗、抗冻等有良好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还能节约水泥。(5)加强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中,应当搅拌均匀、浇灌和振捣密实并加强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第三节?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评定 混凝土在生产与施工中,由于原材料性能波动的影响,施工操作的误差,试验条件的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一定要进行质量管理, 由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其他性能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的全面质量,因此工程中常以混凝土抗压强度作为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并以此作为评定混凝土生产质量水平的依据。 3.1 混凝土强度的波动规律——正态分布在一定施工条件下,对同一种混凝土进行随机取样,制作n组试件(n≥25),测得其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然后以混凝土强度为横坐标,以混凝土强度出现的概率为纵坐标,绘制出混凝土强度概率分布曲线。实践证明,混凝土的强度分布曲线一般为正态分布曲线混凝土质量评定的数理统计方法 (1)混凝土强度平均值( )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可按下式计算: (2)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又称均方差,其计算式为 标准差σ是正态分布曲线上拐点至对称轴的垂直距离,可用以作为评定混凝土质量均匀性的一种指标。 (3)变异系数(Cv)变异系数又称离差系数,其计算式如下 (4)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P) 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P(%)是指混凝土强度总体中,大于等于设计强度等级的概率,在混凝土强度正态分布曲线图中以阴影面积表示,见图 4-6所示。低于设计强度等级(fcu,k)的强度所出现的概率为不合格率。 混凝土强度保证率P(%)的计算方法为:首先根据混凝土设计等级(fcu,k)、混凝土强度平均值( )、标准差(σ)或变异系数(Cv),计算出概率度(t),即 则强度保证率P(%)就可由正态分布曲线方程积分求得,即 但实际上当已知t值时,可从数理统计书中的表内查到P值。(P129 表4-27)工程中P(%)值可根据统计周期内混凝土试件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的组数N0与试件总组数N(N≥25)之比求得,即 3.3 混凝土配制强度 在施工中配制混凝土时,如果所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 )等于设计强度 (fcu,k),则由图4—6可知,这时混凝土强度保证率只有50%。因此,为了保证工程混凝土具有设计所要求的95%强度保证率,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必须使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大于设计强度(fcu,k)。 混凝土配制强度可按下式计算(JGJ55-2000): 式中 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MPa); σ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当施工单位不具有近期的同一品种混凝土的强度资料时,σ值可按表4-9(p133表4-30)取值。 第四节.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确定这种数量比例关系的工作,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达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即: (1)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 (2)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4)符合经济原则,即节约水泥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参数确定的原则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确定三个参数的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的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规格确定单位用水量;砂率应以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计算1m3混凝土中各材料用量为基准,计算时骨料以干燥状态为准。 4.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原理(1)绝对体积法绝对体积法的基本原理是:假定刚浇捣完毕的混凝土拌合物的体积,等于其各组成材料的绝对体积及混凝土拌合物中所含少量空气体积之和。 (2)质量法(假定表观密度法)。如果原材料比较稳定,可先假设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一定值,混凝土拌合物各组成材料的单位用量之和即为其表观密度。 4.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4.3.1设计的基本资料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施工管理水平,②对混凝土耐久性要求,③原材料品种及其物理力学性质,④混凝土的部位、结构构造情况、施工条件等。 4.3.2.初步配合比计算(1)确定试配强度(fcu,0) (2)计算水灰比 (W/C)根据强度公式计算水灰比: 式中fcu,0——混凝土试配强度, MPa; fce——水泥28d的实测强度,MPa; αa,αb—回归系数,与骨料品种、水泥品种有关,其数值可通过试验求得。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提供的αa 、αb 经验值为: 采用碎石:αa=0.46 αb=0.07 采用卵石:αa=0.48 αb =0.33 (3)选定单位用水量(mw0);用水量根据施工要求的坍落度(参考表4-5(p102表4-19))和骨料品种规格,参考表4-6 (p104表4-21)选用。 (4)计算水泥用量(mc0)根据已确定的 W/C和mw0,可求出lm3混凝土中水泥用量mc0: 为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由上式得出的水泥用量还应大于表4-8 (p126表4-25)规定的最小水泥量。如算得的水泥用量小于表4-8规定值,应取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值。 (5)选择合理的砂率值(βs) 合理砂率可通过试验、计算或查表求得。 试验是通过变化砂率检测混合物坍落度,能获得最大流动度的砂率为最佳砂率。 也可根据骨料种类、规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参考表4—7 (p105表4-22)选用。 (6)计算粗、细骨料用量 ①重量法(假定表现密度法)应按下式计算: mc0+mg0+ms0+mw0= mcp ②当采用体积法(绝对体积法)时,应按下式计算: (1)调整和易性,确定基准配合比 按初步计算配合比称取材料进行试拌。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均匀后测坍落度,并检查其粘聚性和保水性能的好坏。如实测坍落度小于或大于设计要求,可保持水灰比不变,增加或减少适量水泥浆;如出现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可适当提高砂率;每次调整后再试拌,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当试拌工作完成后,记录好各种材料调整后用量,并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实际表观密度(ρc,t)。此满足和易性的配比为基准配合比。 (2)检验强度和耐久性,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基准配合比能否满足强度要求,需进行强度检验。一般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为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值,应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及减少0.05,其用水量应该与基准配合比相同,但砂率值可做适当调整并测定表观密度。各种配比制作两组强度试块,如有耐久性要求,应同时制作有关耐久性测试指标的试件,标准养护28d天进行强度测定。 (3)配合比的确定 ①确定混凝土初步配合比根据试验得出的各灰水比及其相对应的混凝土强度关系,用作图或计算法求出与混凝土配制强度(fcu,0)相对应的灰水比值,并按下列原则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材料用量:用水量(W)——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并根据制作强度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或维勃稠。
上一篇 : 建筑工程资料全套表格PP电子 PP电子平台
下一篇 : 工程项目PP电子 PP电子平台及材料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