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123-4567

PP电子·(中国)官网平台

新闻中心

NEWS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PP电子 PP电子平台阅读上海邬达克是一个导向丰富的入口

来源:小编  |  发布时间: 2022-09-13  |   次浏览

  “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这是贝聿铭对邬达克的评价。

  当年,由邬达克设计的、正在建造中的国际饭店,让17岁的贝聿铭暗下了做一名建筑师的人生决定,而非沿着父辈的足迹成为一名银行家。

  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这位远方来客,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13年年初,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修缮完毕,相比那些由他创造的经典建筑,他的自宅更低调、内敛,也更具个人情感。两年后,《邬达克的家》一书出版,这栋黑白相间的都铎式小洋房所营造出的神秘气息,在纸上凝聚,在阅读中弥散。

  又两年后,《邬达克的家》英文版与《爱屋·及邬:纪念邬达克绘画雕塑邀请展》同步上市,后者是上海艺术家对邬达克建筑的别样阅读。

  在两本新书首发之际,一场以“邬达克与上海”为主题的读书会在长宁区图书馆举行。台上嘉宾、台下读者聚到一起,都源于对邬达克的喜爱、对上海这座城的热爱。

  《喂鸽》,贺寿昌,纸上钢笔。邬达克在家中的屋顶花园喂养了成群的鸽子,选自《爱屋及邬》

  海派建筑遗产是海派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做得非常精致,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情怀。

  对于我们这座城市来说,邬达克是一个异乡人,但他在大街小巷留下了那么多的现在成为了地标的建筑,还把他的乡愁留在了番禺路——他自己的家所在的地方。《邬达克的家》把这座美好的建筑呈现给大家,我觉得是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刘素华(邬达克旧居修缮人、邬达克纪念馆馆长、《邬达克的家》中英文版主编):

  和邬达克一样,我也是上海的外乡人。2008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番禺路上邬达克的家。那时,我都不知道邬达克是谁,更不知道他留给了上海这么多的建筑遗产。我是在工作中一步步认识他的。

  2010年,我专门成立了公司,以修缮邬达克旧居。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个人,我的大学室友朱剑英女士,她在杭州开工厂,也不知道邬达克,但因为我想做这件事,她就和我一起了。

  还要感谢徐林林老师,他是《邬达克的家》这本书的发起人。为了编撰这本书,徐老师付出了很多,做了大量严谨的考据工作。2015年,我们出版了中文版,今天我们又推出了英文版,翻译团队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出于对邬达克的敬重,他们兢兢业业地完成了任务。

  还要感谢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他们将一些关于邬达克的独一无二的史料,授权给我们使用。

  邬达克是斯洛伐克裔匈牙利人,我们为此感到非常骄傲,邬达克在上海的城市面貌中留下了属于他的身影,他那无可替代的独特性成为两个民族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上海度过的这些年,邬达克设计并建造了上海第一所带空调的,第一幢现代公寓;他在人民广场设计了三幢重要的建筑,包括第一幢22层楼的大厦——国际饭店,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它一直是亚洲第一高楼,因此邬达克被称为现代高楼之父;我们今天能看到新古典主义、新哥特风、装饰艺术,特别是实用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上海百花齐放,也要部分地归功于邬达克。他的建筑成就为今天的上海留下了浓重的印记。

  番禺路上的这幢房子,邬达克和家人居住了6年,是人们无法忘却的邬达克记忆的一部分,感谢邬达克纪念馆如此完好地保留了邬达克的家。我们也非常高兴人们借由《邬达克的家》一书,能更全面地了解邬达克和他的作品。

  邬达克是上海的建筑文化传奇,建筑不仅承载城市的历史记忆,更是城市文脉的载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像邬达克这样从欧洲逃难来到上海的青年,不光是邬达克一个人,而是整整一批人。就我知道的还有一位犹太人,他是一位摄影师,留下了两万多张人像摄影,我社曾经出版过他的摄像图集。

  邬达克从当时众多的建筑洋行中脱颖而出,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造了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地标性建筑,成为上海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和上海人共同的城市记忆。

  这次,除了《邬达克的家》英文版外,我们还承担了《爱屋·及邬:纪念邬达克绘画雕塑邀请展》一书,书中是上海艺术家们用色彩、笔触、造型、文字所描绘的他们眼中的邬达克建筑。

  阅读邬达克的建筑遗产,其实阅读的是城市的文脉、城市的历史,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交融着东西方文化元素的海派文化,这不仅仅是建筑学家的责任、政府的责任、研究者的责任,更是全体市民的责任。通过阅读,我们感知、认知,才能真正读懂邬达克建PP电子 PP电子平台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保护和弘扬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2008年的时候,我曾担任《上海邬达克建筑》一书的责任编辑。这本由上海城市建筑档案馆编撰的书,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研究邬达克及邬达克建筑的专著。这本书出版后,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直到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访问匈牙利,匈牙利代总统把这本书当作礼物送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近年来,社会上更是渐渐形成了“邬达克热”。

  番禺路129号,是邬达克的家,在被修缮前,我去看过,可以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

  后来在这所房子修缮的过程中,我的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刘素华女士,因为她在负责修缮这所房子。我就去见了她,顺便带了本《上海邬达克建筑》。她看了之后很感兴趣,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出版一本《邬达克的家》。我们是从2011年开始这项工作的,整整搞了三年。

  我是《邬达克的家》的策划人之一,更是第一读者,从读者的角度来讲,这本书确实很好读。邬达克是个很有故事的人,都说上海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平台,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邬达克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当初他到上海来的时候,一无所有,是从火车上跳下来的。他和他的朋友说好一起跳的,但最后他的朋友没有跳。

  邬达克是奉父亲之命学习建筑的,但他真正喜欢的也许并不是建筑。后来他离开上海,到了美国,如果还要从事建筑业的话,需要考证,而他当时的年龄是没办法考的了,所以他就不做建筑师了,而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考古。

  正因为他喜欢考古,所以他做建筑师时就有一些特别的习惯。邬达克夫人是在102岁时去世的,她去世后,邬达克家族后人就把邬达克的资料捐给了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资料里都是邬达克当年的收藏,有很多照片、电影海报,甚至是单据,比如买药的单子、给挖土方的付款凭证。保留这些东西,不是一个普通建筑人的习惯,但亏得有这些资料,今天我们才能编成这样一本内容丰富的书。而且,资料照片对修缮故居也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点,谈谈这个现象的主体邬达克。邬达克身无分文,却在上海干出了一番事业,你说这是邬达克本人的天资,还是归功于上海这块乐土?我觉得两者都有。上海是创业者的热土,邬达克不是孤例。这里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我常年在欧洲,我在那里发现有个奥地利画家专门画上海,于是我自己掏钱,把他的画从奥地利带到上海开了一次画展,非常轰动。连奥地利的议长见了我,都说我非常了不起,为他们发掘了一位优秀画家。这位画家原本在奥地利籍籍无名,来到上海却获得了巨大成功。

  第二点,谈谈这个现象的创造者刘素华这样的人。我们有一批人,看到上海有邬达克故居这样的老建筑,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对美的钟情,他们愿意花费金钱、花费时间、花费精力,去修缮老建筑,这个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邬达克故居的修缮,是为上海保留了一笔文化遗产。

  第三点,谈谈这个现象带给年轻人的启示意义。上海现在的条件,比邬达克那时要好得多了,那时的上海不过是冒险家的乐园,现在的上海是一个有着巨大吸引力的熔炉。邬达克现象对年轻人的启迪就在于,我们学习他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要努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时代为大家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呢?我希望以后会看到张达克、李达克,更多的达克。

  刘素华:我刚才也说了,我和邬达克一样,是这个城市的外乡人,我觉得,一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去努力去拼搏,这个城市就会包容你、成就你。我觉得这就是上海最大的魅力。过去,她包容和成就了邬达克,今天,这种城市精神和城市优势,依然还在。


上一篇 :  PP电子 PP电子平台2018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计划公布 涉及219种产品

下一篇 :  PP电子 PP电子平台联瑞新材设立全资子公司实施级新型功能性材料项目项目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