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 PP电子平台建筑建材行业2023年策略:进可攻退可守
来源:小编 | 发布时间: 2023-01-06 | 次浏览
22 年“稳增长”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凸显。22 年地产下行叠加国内外形势不 确定性因素,基建成为“稳增长”的有力抓手,在 21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提出“保 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明确 2022 年基建发挥重 要作用。今年下半年政策多次提及“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国务院 5 月底发布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后于 6 月 1 日国常会提及政策性支持,提出“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调增政策性银行 8000 亿 元信贷额度”,6 月 29 日国常会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工具,通过发行债券等 筹资 3000 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8 月 24 日国常会 提出“增加政策性开发性工具额度和依法用好专项债结存限额”,同时“核准开工一批 条件成熟的基础设施等项目”。回顾全年经济形势,基建对于整体需求支撑作用凸显。
从细分板块来看,水利和公共设施板块为今年基建发力重点。截至 2022 年 10 月,今年 水利管理业固定完成额累计同比已连续四个月保持 14.5%以上。今年 1 至 10 月,全国 累计新开工水利项目 2.4 万个、新增规模 1.15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开工 5200 余项、 多增加规模 7235 亿元。1 至 10 月,完成水利建设 9211 亿元、同比增长 63.3%;较 9 月底增加 975 亿元。有 12 个省份完成超过 400 亿元,其中广东、云南、河北、 安徽完成超过 500 亿元。
需求与共同发力,水利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财政部 11 月提前下达 2023 年 财政水利相关资金 941 亿元,同口径较 2022 年提前下达金额增加 44 亿元。其中,提前下达 水利发展资金 543 亿元,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等 328 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 70 亿元。同时水利建设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具有重要作用, 在带动就业方面,水利工程特别是重大水利工程需要的用工多,能够提供较多就业岗位,水 利建设意义重大,在重大项目持续性需求以及资金支持的加持下,我们预计水利有 望继续高景气。
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补短板”。1-10 月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额同比增长 12.7%,已连续 5 个月保持两位数高增长。虽然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从 2011 年的 51.27% 提升至 2021 年的 64.72%,实现较高城镇化率水平,但粗放式的城市扩张也使得城市内基础 设施建设水平还存在很多历史欠账,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今年发 布多个文件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到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再加上十四五规划中的《“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更新角度的《城市燃 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 年)》等政策频发,市政基础设施有望持 续高增长态势。
民生补短板为现阶段重点任务,医疗卫生有望延续快速增长。2022 年 1-10 月份社 会领域同比增长 13.1%,较前三季度下降 0.1 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位增长区间。其中, 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 29.1%,教育增长 8.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 4.2%。 医疗卫生明显加快,前 10 个月,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27.8%,卫 生增长 30.4%。近年防疫背景下,我国卫生医疗领域短板建设重要性凸显,各地防疫医 院建设有望加速进行。同时,国务院出台追加的政策性开发性工具额度和专项债直接投 入基建领域,也将更加注重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补短板,资金端支持更显民生类优先 性。
受疫情影响项目开工情况有所放缓。10 月疫情卷土重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开工项目数量以及额同环比大幅下降。据 Mysteel 不完全统计,2022 年 10 月,全国各 地共开工 2828 个项目,环比下降 67.57%;总额约 16688.8 亿元,环比下降 67.51%,同 比下降 46.96%,1-10 月总 479794 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 10.0%,开工受 10 月影响有 所放缓。基建需求带来的水泥直供量在 9-10 月上升乏力,今年“金九银十”以及年底赶开 工现象受疫情等外部环境影响不及预期,但当前资金端政策明朗,明年有望迎来开工端复苏 浪潮。
疫情防控政策有所优化,23 年实物量进展可期。卫健委已于 11 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 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对防控措施进行了优化调整, 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有望对基建项目的施工与开工造成积极影响。今年前期受到疫情影响, 不同地区呈现因疫情防控下原材料运输、人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施工节奏下滑,尽管北方当 前已是施工淡季,南方地区仍存在赶工现象,11 月底中南、西南地区水泥磨机开工率已较去 年基本持平,但对比往年仍有较大空间,去年整体需求下滑受到地产链影响较大,当前地产 有望复苏、疫情防控优化,下阶段,2023 年仍将持续“稳增长”,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不 断落实,财政政策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有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规模持 续扩大。
从先行指标看,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持续保持高位。今年前 10 个月,新开工项 目计划总同比增长 23.1%,连续 2 个月加快。同时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项目(不 含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增长 22.0%,先行指标高位运行有利于持续稳定增长。今 年基础设施增速已有连续六个月回升,未来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我们预计至今年年底 基础设施增速还将保持上升。展望明年基建仍将作为“稳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明年基建将在 8-10%左右。
基建项目从发改委立项审批到开工施工需一年左右时间,若设计复杂程度较高该周期 可能延长,发改委批核准固定资产项目在今年明显提速。发改委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总投 资额反映了国家对于重大项目的意愿与行动,对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具有引领作用, 发改委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总额的高增速往往对应较高的基建增速。今年 1-10 月, 发改委批核准固定资产项目 97 个,总 14233 亿元,总金额较 21 年同比提升 187.30%,从具体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水利等行业,今年以来发改委审批量较 往年相比持续放量,有望释放较长周期需求。
有效增加实物工作量以及加快开工建设为当前阶段重中之重,明年开工端有望放量。10 月底国常会要求“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对未按时开工的,调整资金用 于新项目”。基建项目往往存在工期限制,今年受疫情影响多地政府财政吃紧,或存在“表 演式开工”现象,但项目审批放量在今年已有所呈现,疫情防控背景优化下,开工端放量有 望于 23 年实现。
从房地产施工流程上来看,包括拿地、新开工、施工、竣工,其中拿地到新开工约 6-9 个月,而从新开工到竣工约 2-4 年(含住宅、商业营业用房、写字楼等)。随着精装修交付 比例的提升,房地产行业整体竣工周期相对之前有所拉长。考虑我国当前新房以预售为主, 一般从预售到竣工交付约一年半至两年左右时间。
回顾前几轮竣工周期,十年左右历经三轮周期。第一轮竣工周期来看,竣工面积增速在 2010 年 12 月触底,到 2012 年 2 月到达峰值后下跌,后于 2014 年 3 月达到底部,复苏阶 段历时 15 个月。从第二轮竣工周期来看,我国竣工面积增速在 2015 年 6 月触底,在 2016年 7 月增速达到峰值,而后下跌,后于 2018 年 2 月达到底部,复苏阶段历时 13 个月。在 十三五规划期间,要求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 30%,叠加减少建筑垃圾的需求,我 国全装修、精装修房比例逐步提高,根据优采大数据云平台监测数据,2022 年 1-11 月百强 房企全装修面积比例为 39.92%,因此整体竣工周期逐步延长。
我国 2016 年-2019 年历经新开工面积增速的高位运行期,按照开工到竣工 2-4 年滞后 期的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应当在 2019 年竣工面积抬升之时就已进入竣工上行周期,但由于 疫情的影响,2020 年整体数据大幅下滑,在 2020 年低基数的背景下,叠加疫情稍有缓解 下的复工,2021 年增速相对较快,但受到房地产市场爆雷的系列影响,地产链整体资金周 转不畅导致施工放缓,2022 年疫情与地产链资金问题双重压力之下,竣工面积增速始终处 于低位。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地产政策不断,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保交楼”,稳地产已 有成效。今年7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交楼”,强调内容出现转变,与 4 月29日政治局会议中提出的“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相比首次发生明显 变化。
后续资金端支持不断加强,央行发文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 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按照有关政策安排和要求,依法合规、高效有序地向经复 核备案的借款主体发放“保交楼”专项借款,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支持已售逾期 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 11 月份地产行业“三支箭”政策齐发,多维度支持地产企业融资。“第一支箭”,国有六 大行落实“ 16 条”,向优质房企提供万亿级授信额度;“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 融资;“第三支箭”,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
疫情及地产双重压力之下,今年水泥整体需求不及往年,基建起到一定支撑。2022 年 1-11 月份我国水泥累计产量为 195,010 万吨,同比下降 10.8%,其中 11 月份单月产量为 19,172 万吨,同比下降 4.7%。尽管水泥累计产量同比数据已较今年 5 月的-15.3%大幅改善, 但相较于前两年高位运行,已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从今年需求结构来看,从 2022 年 2 月 22 日至 2022 年 12 月 19 日期间,水泥总出库量为 32797.7 万吨,其中水泥直供量(基建) 为 9112.0 万吨,基建直供占比为 27.78%,占比近三成,其中房建中市政需求占比较大,截 至 12 月 14 日已超过 62%,因此今年政府类项目成为需求主要支撑点。
多重因素影响,旺季及赶工季需求端均未显著发力。除了国内地产整体下行导致水泥需 求总量不足外,全国疫情防控背景下项目开工施工也因原材料运输、人工到位等因素导致工 期放缓,影响需求释放,9 月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建筑行业的“金九银十”出现“旺 季不旺”的状况,年底赶工情况也相对不及预期,根据百年建筑统计年底赶工不足 2 成,而 往年年底之前往往呈现普遍赶工的形势,其中项目资金及疫情影响为主要影响因素。从不同 地区需求状况来看,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也相应呈现水泥需求数据下滑趋势,上海疫情影响 华东地区水泥需求,河南疫情不断影响华中地区需求,广州疫情影响华南地区需求,重庆、 四川疫情则影响西南地区的水泥需求。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对整体施工节奏及水泥需求将呈现正向影响。12 月 7 日,国务院应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 控措施的通知》,提出一系列优化疫情防控的举措,随后各地陆续优化疫情防控要求,随即 水泥需求出现明显回补,12 月 9 日全国水泥出货率为 52.7%,较上一周环比提升 3.4%。随 着疫情后复苏,我们认为影响建筑建材行业较大的原材料跨区运输问题和建筑单位人员到位 情况不足的问题有望陆续出现明显好转,项目的开工施工情况也有望取得较大改善,逐步恢 复正常施工生产节奏下,水泥需求有望得到支撑。
今年水泥价格前高后低,但上游能源价格高位,水泥煤价差仍然承压。从全口径水泥价 格来看,水泥价格上半年价格较往年相对较高,主要原因还是去年下半年水泥高企影响,下 半年水泥需求仍相对较弱,但煤炭成本较高,水泥价格呈现缓慢回升趋势,水泥煤价差自 5 月之后持续走低,当前已处于历史低位。
浮法玻璃下游需求主要来源于房地产。浮法玻璃的上游主要原材料为石英砂、纯碱、多 种能源等,而下游房地产则为主要需求,占比约 7 成。而玻璃主要在地产用于房屋门窗、玻 璃幕墙及装饰装修领域,所以浮法玻璃需求与地产竣工端往往有较大关联。 今年地产下行压力下需求较弱,玻璃库存仍处历史同期高位。今年地产持续下行和疫情 影响玻璃需求,玻璃需求全年表现较差,行业库存持续走高,按大口径玻璃库存来看,截至 2022 年 12 月 15 日,全国平板玻璃库存为 5765 万重箱,尽管周环比与月环比皆有所下滑, 但整体处于历史同期高位。
玻璃目前库存压力仍大,玻璃价格持续下行趋势。截至 2022 年 12 月 15 日,全国 5mm 浮法白玻价格为 83.84 元/重箱,周环比提升 0.86%,月环比下降 1.39%,同比大幅降低 27.33%, 价格处于阶段性底部。短期来看,当前由于冬季气温原因,施工已有所放缓,短期内玻璃需 求难以提振,玻璃库存将继续维持高位,玻璃价格仍将在低位运行。玻璃厂冷修增多,日熔量同比大幅减少。截至 2022 年 12 月 15 日平板玻璃在产产线 吨/日。玻璃产能逐 步下降,玻璃供给端整体较去年下降。
天然气等玻璃价差已至历史低点。玻璃价格持续下行,而能源价格却仍处于高位,尽管 纯碱价格较去年有小幅下降,但仍难以改变玻璃价差全年持续走低的局面,不论以天然气还 是石油焦还是重油,玻璃价差均持续走低,处于历史低点。地产政策频发,竣工端改善有望带动玻璃需求上涨。今年地产政策频发,从“保交楼”、 “因城施策”到年底的“三支箭”先后落地,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保交楼” 与“保民生”,政策持续支持地产修复且力度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明年地产竣工端有望 迎来改善,进而带动玻璃需求修复,迎来利润端改善。
政策大力支持下,新增装机中太阳能发电装机持续快速增加。从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结构 上来看,截至今年 11 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也达到 6571 万千瓦,达到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 的 45.1%,较前一年同比提升 89%。在整县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政策大力推动之下光伏装机持 续快速增加。光伏下游需求良好,光伏玻璃价格保持稳定。全年光伏玻璃价格保持较为稳定水平,截 至 2022 年 12 月 16 日,3.2mm 光伏镀膜玻璃价格为 27.5 元/平方米,同比提升 5.77%;2.0mm 光伏镀膜玻璃价格为 20.5 元/平方米,同比提升 2.5%。
光伏玻璃需求持续高景气背景下,光伏玻璃价差同比有所提升。截至 2022 年 12 月 16 日,3.2mm 镀膜玻璃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差价为 105.61 元/重箱,同比提升 12.0%,2.0mm 镀 膜玻璃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差价为 61.86 元/重箱,同比提升 8.9%。
双玻组件渗透率提升有望持续带动光伏玻璃需求。随着 2.0mm 光伏玻璃技术的快速发 展,双面双玻组件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其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强散热性和更好 的机械性能。根据 CPIA 数据,2020 年双面组件占比约为 30%,2025 年预计增长到 60%,复 合增长率为 15%,测算预计 2021/2022/2023 年双面组件占比分别为 34.5%、39.7%和 45.6%。 CPIA预测,2020-2025年 2.5mm和 2.0mm厚度光伏玻璃的占比预计从 80%/20%改变至 0/100%, 则按比例计算得出 2023 年单双玻组件分布趋势为 3.2mm 单玻/2.5mm 双玻/2.0mm 双玻分别 为 54%/22%/24%。双玻组件渗透率提升预期下,叠加碳中和大背景下的光伏需求长期高景气, 光伏玻璃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态势。
建筑减隔震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抗震技术。建筑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上设置耗能装 置,消耗进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能够将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减小 20%-30%;建筑隔震 技术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 成),形成隔震层,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可以 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70%-80%。
从广义的减隔震技术应用角度来讲,参照日本减隔震行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减隔震技术 发展较早,自 1995 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减隔震行业便快速发展,截至 2020 年,日本 减隔震建筑达 11450 栋。而日本应用减隔震的建筑类型包括公共建筑、住宅(含一户建)、 超高层等,其中超高层抗震方案应用上争论较多,主要关于隔震建筑面临的倾覆及自振周期 等问题,因此自 2000 年开始日本每年建设的超高层建筑中,约 40%左右采用减震,约 20% 左右采用隔震。此外,抗震加固领域使用减隔震既能够节省造价,同时不妨碍建筑物正常使 用,尤其是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时,施工主要在地下,无论对于建筑立面还是内部空间影 响都很小。
玻纤下游为风电等多元化应用,长期需求持续性及景气度均较为可观。玻璃纤维下游应 用较为广泛,为典型顺周期品种,玻纤主要应用于风电叶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子通 信、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工业管罐、航空航天等领域。近年来,受益于碳中和背景下风电 快速爆发,以及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电子通信等行业需求持续扩张,玻纤需求有所支撑。 2020 年四季度到 2022 年上半年,在下游风电、新能源汽车及电子等市场的增量需求及海 外需求的多重带动之下,粗纱价格维持较高水平。
从需求结构来看,建筑材料和交通运输占比过半,建筑材料需求相对较为稳健,交通运 输领域需求主要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而电子电器占比 15%,尽管 PCB 需求增速 Prismark 预测近年 CAGR 在 5.6%-5.8%,但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加之新场 景应用增多,长期持续性需求较为可观。此外,风电今年招标大幅扩张,23 年装机量有望 快速增长。
电子领域需求持续性强且景气度高。电子纱是覆铜板的关键原材料,约占覆铜板成本的25%-40%,是 PCB 上游的关键环节。我国电子领域对玻纤的需求占玻纤产品消费量的 21% 左右,据 Prismark 数据,2021 年全球 PCB 产值规模 809 亿美元,增速 24.08%,中国 2021 年 PCB 产值规模 442 亿美元,同比增速 25.93%,同时 Prismark 预计未来至 2025 年全球 及中国 PCB 产值年均复合增速在 5.6%-5.8%。随着电子产品“小”“薄”“高性能”化,对 电子纱的单丝直径要求更细、性能更高,Prismark 预计 2018-2023 年我国 18 层以上覆铜 板产值年均复合增速有望实现 10.4%,该趋势将助力我国高端市场布局。
风电装机明年有望快速增长。截至 2022 年 9 月底,国内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 347.7GW,今年 1-9 月,全国新增风电并网装机容量 19.2GW,同比上升 17.1%。在“碳中 和”大背景下,能源规划成为我国未来重点任务之一,多省市地区发布能源发展规划或远景 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根据金风科技三季报公告统计,各省发布的“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目标中,29 省风电计划新增规模累计约 313GW。今年 1-9 月招标国内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 标量 76.3GW ,比去年同期增长 82.1%,其中陆风 64.9GW,海风 11.4GW,一般来讲招 标之后一年左右装机,再加上今年受到疫情影响部分装机或有延缓至明年,因此明年装机有 望快速增长。
目前粗纱价格仍处于筑底阶段,电子纱价格已有所回暖。缠绕直接纱(2400tex)、喷射合 股纱(2400tex)、SMC合股纱(2400tex)等价格仍处于筑底阶段,截至 2022 年 12 月 5 日, 缠绕直接纱(2400tex)均价4128.6元/吨,月环比上涨 1.6%,与 21 年同比下降 33.3%。 受供给趋紧的影响,电子纱已出现率先反弹。G75自10月以来价格上涨,截至 2022 年 12 月 23 日,G75电子纱均价9975元/吨,月环比上涨 9%,与 21 年同比下降 31.2%。 各种玻璃纤维价格均处于底部区间,其中电子纱已经率先反弹,其他粗纱价格也已有所止跌。
玻纤库存连续两个月降低,供需关系改善下价格有望回暖。今年 10 月以来各大玻纤生 产企业陆续实现产销平衡,部分产品价格触底企稳。同时下游风电、新能源车领域在“双碳” 大背景下需求有望持续抬升,1-10 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5%, 增速分别超出工业、高技术制造业 5.5 和 0.8 个百分点,电子纱需求抬升下价格不断反弹。 截至 2022 年 11 月,玻纤企业库存已连续两个月下降,随着企业端库存逐渐减少,玻纤价 格整体趋势有望触底回升。
玻纤上游原材料供应充足,原材料成本较为稳定。玻纤生产的原材料主要为矿物原料, 包括白泡石、叶蜡石等,在我国均有丰富的储量。其中叶腊石的全球已查明储量约 2 亿吨, 主要分布于日本、中国和韩国,其中我国叶腊石储量 5,500 万吨,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福建、 浙江等东南沿海一带。另一原材料石英砂在我国的矿产储量达到 13.5 亿吨,也是供应充足。 从国际复材近几年历史数据来看,矿石成本涨跌幅有限,整体相对较为稳定。 回顾历史,由于成本相对可控,玻纤价格提升将带来利润提升,有望在估值中进行兑现。 当前玻纤价格已经企稳,随着供需持续改善,玻纤价格与企业利润有望实现触底回升。
玻纤行业具备高投入、高能耗的特征。1)玻纤行业产线成本高。根据巨石公告, 每万吨玻纤粗纱产能需 1.5 亿左右,因此一条 8 万吨左右的粗纱玻纤产线)耗能高,且未来能耗指标成为稀缺资源。传统的陶土坩埚法玻纤的平均能耗为 5 吨标煤/吨纱,铂金坩埚法玻纤的平均能耗为 2-4 吨标煤/吨纱,池窑法玻纤的平均能耗下 降到 1 吨标煤/吨纱,采用“纯氧燃烧技术”的池窑玻纤能耗大幅降低至 0.4 吨标煤/吨纱。 而玻纤作为高耗能产业,尽管随着技术提升,单吨能耗不断下降,但在新建产线时仍然受环 评限制,因此未来具备能耗指标优势成为稀缺资源。 当前行业已然形成寡头竞争格局,全球前六大玻纤企业占全球 75%以上产能,我国占 据其中三位,国内则形成三大三小龙头。在行业壁垒高筑的背景下,头部企业优势凸显。
高性能复合材料需求提升,碳纤维需求量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长。2021 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 62,379 吨,较 2020 年同比增长了 27.7%,过去几年中国的碳纤维需求高速上 升,2018-2021 年国内碳纤维需求增速为 32%、22%、29%和 27.7%。从需求端来看,国 内碳纤维最主要需求来自于风电叶片(占比 36.1%),考虑“十四五”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量 规模与叶片大型化趋势,我们预计 2022 年碳纤维的需求增速有望达到 30%。
我国碳纤维国产替代持续提升,国内供应占比接近一半。2021 年我国碳纤维的总需求 为62,379吨,其中国内供应量为29,250吨,占比为46.9%,这一数值在2015年仅为14.9%, 国内供应量近几年飞速提升,2020 年和 2021 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 54.2%和 58.1%,若国 内供应延续高增速,我们预计今年国产碳纤维供应量将有望超过进口的供应量。 中国大陆地区成为全球最大产能国,技术实力正加速追赶发达国家。2021 年,中国大 陆地区成为全球最大产能国,总产能达到了 6.34 万吨,在全球占比已达到 30.5%,但如此 庞大的产能实际国内供应量仅有 29,250 吨,国产产能利用率仅有 46.1%。发达国家碳纤维 产品无论在性能、质量水平及成本水平上,均遥遥领先,我国目前正在加速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