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伴让乡村PP电子 PP电子平台更美好
来源:小编 | 发布时间: 2022-10-31 | 次浏览
艺术与乡村的关系是什么?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面对这一课题,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团队长期扎根“南岭走廊”,以艺术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探索乡村建设经验。通过对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旅融合,为乡村产业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艺术在乡村环境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助力乡村振兴,艺术大有可为。
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的吴山村,始建于南宋时PP电子 PP电子平台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不仅拥有50余栋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还延续着“吃乌饭”“舞香火龙”等传统民俗。此外,由“石桥水月”“天生石路”“玉带水绕”“狮山烟雾”“三星水口”“历久香泉”“凤岭积雪”“二水夹龙”共同组成的“吴山八景”,更是成为当地的动人景致和文化瑰宝。
自2019年起,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团队应邀参与吴山村乡村振兴规划与设计工作。经过深入调研,我们提出了“把传统建筑作为艺术基地,把劳动场景作为旅游景点,把生活场景作为情景体验”的设计思路,力求以艺术介入的方式让这座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
曹氏宗祠是吴山村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团队以修缮宗祠为核心,构建出一个具有湘南地域特色的“耕读传家”民俗文化园。其定位不仅限于古建筑景点,更是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古宗祠是村民的日常活动场所,也是建筑艺术与营造技艺的集大成者。基于此,我们以充分挖掘古宗祠的艺术价值为思路,在设计规划中注重对传统建筑样式的保护,修旧如旧,并充分考虑传统建筑与当代审美的联系,将湘南民居建筑中的青砖、青瓦、木材、石材等应用到宗祠的修缮中。在此基础上,设计团队将诸多极富艺术美感与历史文化价值,却又无法再作为建筑材料的传统木雕、石雕、泥塑等装饰构件作为展品在宗祠中陈列展示,并设置村史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设计打造出一条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链。这里不仅能聚集往来游客,还能与当地村民深度互动,从而使得古宗祠建筑的独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位于曹氏宗祠中轴线上的古戏台,同样极富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机、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于戏台的需求逐渐消减,国内许多现存的古戏台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如何让吴山村的古戏台以新的面貌、新的功能重新融入村民的生活?是设计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同样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湘南地区传统戏台的木结构主体,以青石雕刻围栏保护戏台四周,重新彩绘八角藻井,梁柱与雀替则沿用了经修复后的原构件。除了对于古戏台外观的修缮,我们还邀请专家对村里的“小调班子”进行培训,在服装、道具等舞台美术方面进行全面提质,打造出一台精彩的“郴阳花灯小调”文艺演出节目,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除曹氏宗祠、古戏台等重要建筑外,吴山村中遗存的50余栋明清时期民居、作坊建筑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成为村里“烫手的山芋”。经过调研,设计团队以“民俗体验基地”和“艺术创作基地”为核心概念,将酿酒坊、豆腐坊、糍粑坊等“九坊十巷”联动起来,并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入驻艺术工作坊,进行艺术创作与展览交流,让荒废已久的古老建筑在文化与艺术的双重滋养下“活”了起来。
此外,设计团队还将“吴山八景”概念进行挖掘整理,通过设计打造出“新吴山八景”;将田园风光和劳动场景融合设计,在田间地头增设艺术打卡点;开展庭前院后“菜园”“花园”“果园”“禽园”“游园”的“五园”建设,美化村容村貌;为当地特产草莓及相关产品设计包装,并举办北湖草莓包装设计展……通过近三年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吴山村的环境变美了,人气变旺了,村民变富了,乡风变好了,这里已然成为郴州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让艺术回归乡村、服务乡村,就是在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的吴山村,在艺术的浸润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面貌。我们期待,以艺术之力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这一美好愿景,能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可见可感。